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大学2016年普高本科招生学院系列(十三)——高等研究院

深大招办官方微信,欢迎关注

WHO AM I ?

深大最最最高大上的学院我们是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1学院简介 Overview
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是深圳大学新成立的一个包含本科与研究生培养、侧重跨学科教学与研究的校内综合办学单位。高等研究院与香港和海外著名高校合作,借鉴国外研究型大学通行的管理模式,引进具有一流视野的资深教授和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学术氛围和培养环境,开展卓越的教学、研究和管理。高等研究院是深圳大学内部一个探索全面改革创新的学术特区。高等研究院将在应用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基础学科及其交叉领域,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尖端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为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提供特色创新人才和研究成果,服务深圳社会经济转型发展。

2培养模式
 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理工创新实验班”借鉴国内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验,探索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掌握扎实基础学科理论知识、交叉学科前沿知识、高科技工程技术,具备良好人文和艺术素养、探索和开拓精神、创新和创业能力的理工科特色创新人才。 突出小规模、高水平、跨学科、重基础、研究型、国际化、新模式的培养模式, 具体内容如下:
本硕连读学制4+2年,其中本科4年、硕士研究生2年。“理工创新实验班”学生本科毕业后,通过师生双向选择,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高等研究院鼓励优秀毕业生申请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所继续深造,也支持优秀毕业生自主创业。
学科设置侧重跨学科教学和研究,在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及其交叉领域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理工创新实验班”本科前两年不分专业,跨学科、重基础培养,后两年按学生志愿和特长在高等研究院院内分专业培养。学生在本科期间即加入高等研究院教授的研究团队,接触和参与科学研究。采用专门制定的培养方案,配备一流师资、提供一流教学和实验条件,强化理科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际交流高等研究院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到高等研究院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学术氛围和培养环境。高等研究院支持学生国际交流,资助“理工创新实验班”学生暑期赴境外高校访学。
2016年4月,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韩志超教授与李猛等教师访问美国马里兰大学,商讨高等研究院师生暑期访问细节。2016年8月,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将有25名师生进行首期暑期访问。
导师制高等研究院所有专职教师均兼任“理工创新实验班”学生导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个性差异,指导学生学习、研究和生活。
奖助学金“理工创新实验班”学生第一学年可享有新生全额学费奖学金,从第二学年开始,可申请并获得“拔尖创新人才奖学金”、高等研究院奖学金和助学金,具体发放办法参照高等研究院奖助学金管理办法执行。
校历和语言参照国外高校校历,结合内地公众假期设置特点,高等研究院实行独立学术日历。根据课程特点、学生接受能力和教学效果,“理工创新实验班”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

3学院师资
院长韩志超教授
韩志超教授曾任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科学与材料联合实验室主任及首席科学家,韩志超教授是京都大学、康涅狄格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客座教授,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化学学会会士,曾任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Macromolecules等国际知名高分子杂志编委及Polymer的亚洲区主编。韩志超长期从事高分子物理与材料学方面的研究,1999年获美国物理学会高分子物理最高荣誉奖。2013年9月,韩志超教授出任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院长顾问吴奇教授吴奇教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伟伦化学讲座教授、物理名誉教授、理工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教授,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吴奇教授是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Macromolecules和Macromolecular Journal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副主编或编委,曾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届郭沫若奖学金、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研究奖学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科研奖励。2013年9月,吴奇教授应邀出任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顾问。
助理教授(研究员)江山博士江山,2004年于重庆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医学院及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江山博士主要从事有关CD4+ T细胞分化调节机制的研究,关注microRNA对于CD4+T细胞活化及分化的调节,研究成果已发表在Blood、Science Signaling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等国际期刊。江山博士正在开展的研究工作有:基于CAR-T细胞过继性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肿瘤环境中的microRNAs介导的T细胞功能抑制机制研究,寻找调控记忆性T细胞形成的重要microRNAs。
助理教授(研究员)李猛博士李猛,2011年于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1-2014年在密歇根大学(Michigan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李猛博士的研究领域是环境微生物资源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通过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多种化学分析手段来阐述微生物如何参与碳、氮、硫和铁等生源要素等转化及其它们在元素地球化学循环所起的贡献。李猛博士发表SCI收录论文25篇,被引用次数超过530次。
助理教授(研究员)王雄博士王雄,2014年于香港城市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王雄研究员主要从事复杂性科学、混沌理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量化投资等研究。王雄博士期间发现突破混沌学经典理论框架的新型混沌系统,并提出新的混沌可能产生机理和应用。14年博士毕业后获得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引进,就职于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任研究员,主持创立了混沌量化投资实验室,从事复杂性科学与量化投资研究与教学。王雄研究员致力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同时掌握数学建模方法、数据分析编程技能与金融市场理论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共迎中国万众创新与量化对冲黄金未来。王雄研究员发表了SCI论文二十余篇,是IJBC等国际学术期刊的评审,美国数学评论特约评论员。
助理教授(研究员) 曹艳博士曹艳,2012年于美国阿克伦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kron)获得高分子科学博士学位,2012-2014年在日本九州大学(Kyushu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曹艳博士具有扎实的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加工理论和实验基础,擅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电子衍射、一维和二维广角X-ray衍射仪器来解析软物质材料(高分子、有机小分子、超分子等)中的分子排列组装和形态,并着力开展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电子断层扫描显像表征在材料科学中的三维重构。曹艳博士主要研究软物质材料的微观形貌、结构、热力学、动力学和动态力学行为对其性能的影响,在Macromolecules、International Union of Crystallography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助理教授(研究员)江一舟博士 江一舟,2011年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获得博士学位,2011-2015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医学与工程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江一舟博士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机理研究,目前重点探索细胞外的物理和化学信号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基因表观调控,通过结合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运用细胞和动物模型研究基因组DNA甲基化调控基因转录。他的研究课题受多个基金资助,研究成果发表在Circulation Research、Hypertension、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和 Vascular Biology 等国际期刊,曾获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的Research Excellent 荣誉。
助理教授(研究员)周晔博士周晔,2013年于香港城市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香港城市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周晔博士的研究领域包括半导体材料表面与界面物理、半导体器件机理研究、纳米尺度器件制备及应用、柔性电子器件稳定性与可靠性等,研究成果已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 等国际期刊,其中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超过15篇。周晔博士拥有美国专利申请3项,担任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助理教授(研究员)陈友根陈友根,2012年于日本北海道大学(Hokkaido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博士期间兼任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职务,2012-2013年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ürich)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2015于北海道大学工学研究院担任助理教授职务。陈友根博士主要从事于聚合物的可控合成,聚合物结构-性能关系的解析,以及新型聚合方法的开发。近年来在ACS Macro,Macromolecule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专著章节1章,并分别于2013及2016年荣获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及北海道大学教学研究校长奖。
助理教授(研究员)潘科潘科,2009年于香港科技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2009年-2015年在香港科技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起被聘为研究助理教授。潘科博士的研究领域为水生生态毒理学,主要研究水生生物累积重金属的机制、重金属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过程、以及重金属的生态毒理效应。潘科博士在国际主流环境科学期刊发表SCI论文1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2篇,曾获邀为12个SCI期刊担任独立审稿人。
助理教授(研究员)李武李武,2011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博士期间(2008-2010)获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联合培养博士生奖学金,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U Dresden)学习。2011-2013年在法国原子能与替代能源委员会(CEA)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2015年作为玛丽居里学者在荷兰科学计算与模拟公司(Scientific Computing & Modelling NV)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在CEA任研发工程师。李武博士主要从事材料输运性质的理论研究,是科学计算开源软件ShengBTE主要开发者。他在PRB, PRL, PRX等主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文章总引用700余次(Google Scholar),H因子14,同时担任了PRL,PRB等期刊审稿人。
助理教授(研究员)李晓光李晓光,2011年于美国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李晓光博士主要通过建立现象学模型,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等方法,对纳米体系的电子结构、电输运及光学性质进行研究,研究体系包括石墨烯、拓扑绝缘体材料、以及多种异质结系统,研究成果已发表在Nano Letter、Nanoscale、Physical Review B 等国际期刊。李晓光博士已发表SCI论文16篇,申请专利2项,是Scientific reports,Nanoscale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助理教授(研究员)Dariusz FrydelDr. Dariusz Frydel obtained his PhD degree at University of Chicago in 2005. Afterwards, he held a number of postdoctoral in Max-Planck-Institute, Tel Aviv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Physics at UFRGS in Brazil, and ESPCI. His general research area is soft-matter with special focus on electrostatics. He has published papers as the first author at the Phys. Rev. E., Adv. Chem. Phys., J. Eur. Phys., J Chem. Phys., Phys. Rev. Lett., et al.
助理教授(研究员)吴成发吴成发,2009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2014年于香港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2014-2016年在香港大学担任研究助理。目前研究方向包括1.代数微分方程的亚纯解:(a) 基于Painlevé 分析,亚纯函数的值分布理论和函数论(如椭圆函数)对某些常系数代数微分方程(组)的亚纯解进行分类并构造;(b) 研究英国数学家Hayman在1996年提出的关于代数微分方程亚纯解的增长性的一个猜想。2.非线性波,孤立子,Rogue waves: 应用日本数学家Hirota提出的双线性方法构造某些具有物理背景(地球物理学,水波,光学等)的偏微分方程的呼吸子解(一种特殊的2-孤子解)和Rogue wave解。
助理教授(研究员)许彬彬许杉杉,2009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2009-2016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副研究员,2015-2016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访问学者。许杉杉博士关注外科手术中实际需求的细分领域,包括粘连、出血、感染以及肿瘤切除术后复发,利用FDA已批准聚合物结合高分子物理的基础理论进行结构设计及性能控制,作为三类植入医疗器械的实验室原型。课题研究均以此理念为背景,设计开发高分子植入产品,在深入研究材料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产品的应用转化。相关工作已发表在Biomacromolecule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以及polymer等杂志上,并且已有一款设计产品进入实际临床使用。
助理教授(研究员)熊海熊海,2012年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Osnabrück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攻读期间在德国-明斯特大学 (Münster University) 纳米技术中心从事科学研究,2012-2016年,在美国耶鲁大学 (Yale University) 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熊海博士主要从事DNA碱基的化学修饰和功能团化、DNA的荧光标记、"Click"反应诱导的交联型DNA制备、DNA纳米自组装、以及非天然氨基酸的重组合成蛋白、蛋白翻译后修饰(赖氨酸的乙酰化、甲基化;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及其类似物的磷酸化)等领域的研究。熊海博士于2005年获中国授权专利1项,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多篇重要期刊,包括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并列一作), Bioconjugate Chem., J. Org. Chem.等。
助理教授(研究员)李瑞熙李瑞熙,2011年于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1-201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从事博士后研究。李瑞熙博士主要从事植物细胞生物学内膜转运机制研究,关注细胞内膜运输对植物激素和发育信号的响应以及植物膜蛋白在细胞内极性分布的细胞生物学机制。李瑞熙博士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PLOS Genetics, PNAS 和 Plant Signal & Behavior 等国际期刊。李瑞熙博士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有:运用化学生物学(Chemical Biology)方法研究控制膜蛋白在植物细胞内极性分布的内膜运输机制,研究植物激素和能源信号对细胞内膜运输的转录后调控机制以及通过小分子化合物筛选寻找促进植物根毛伸长和促进外运蛋白膜定位的特异性化合物。

4科研创新
成立于2013年9月的高等研究院是深圳大学内部一个探索全面改革创新、实行特殊管理体制的、开展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学术特区。      截至2016年4月,已有11位优秀青年学者(含1名外籍教师)加入高等研究院,所有教授均拥有海外留学背景,且满足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的认定条件,其中,李猛博士入选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最终名单。
截至2016年4月,高等研究院共获得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4项高端人才孔雀计划项目和2项横向项目,项目经费累计2104.3万元。2015年,高等研究院教师共发表35篇学术论文,其中李猛博士的Genomic and transcriptomic evidence for scavenging of diverse organic compounds by widespread deep-sea archaea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Nature子刊)。

5学术活动
2014学年至2016学年,高等研究院邀请了数位海内外知名学者举办了38场“名师讲堂”及“学术系列讲座”,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伟伦化学讲座教授、美国物理学会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奇教授,德国高分子材料学家Gerhard Wegner教授,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混沌与复杂网络”学术研究中心主任陈关荣教授,国立台湾大学化学系陆天尧教授,国际知名高分子和软物质理论物理学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王振纲教授,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经济学博士、怀来瑞云庄园葡萄酒有限公司品牌总监王昭博士等。
快来加入吧!下一位高等研究院的小伙伴就是你哦!

学院主页:http://ias.szu.edu.cn院办电话:0755-26530611,26001352,86371185咨询邮箱:weiyang@szu.edu.cn

内容来源: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排版:詹鹏基



您可能错过的精彩:

深圳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学院系列(一)——医学部

深圳大学2016年普高本科招生学院系列(七)——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深圳大学2016年普高本科招生学院系列(十)——经济学院


高考前必看!

深圳大学2016普通高考全日制本科招生指南——BE YOURSELF!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全息深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